影史第一,凭什么?

影史第一,凭什么?

电影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所以剧情方面我就不再细致地展开讲了。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关于越狱的故事——

上世纪40年代末,银行家安迪含冤入狱,在监狱中他吃了不少苦头也结交了很多朋友,但始终对外面的世界心心念念,日复一日地暗自挖掘隧道,最终在服刑19年之后越狱成功。

自由、希望、救赎,是人们在谈论这部电影时最常提到的几个词;而同样,某种程度上说它们也是解读这部电影时必然绕不开的几个词。

那么今天我也这三个词入手,结合看电影时的主观感受,带领大家重温这部经典,并试图为它能够成为跨越时间、文化的经典做出解释。

首先要说的就是包含在电影片名中的,《肖申克的救赎》的核心概念——救赎。

其实在西方语境中,救赎是一个宗教色彩比较浓的词语。

上帝把人从罪恶、奴役、困顿的状态中拯救出来,是为救赎。后来这个概念被延伸,上帝身份隐去,人类对同类的救赎,人类的自我救赎逐渐成为主流。

那么要解读本片,其实我们第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就是:电影中的救赎到底指的是什么?谁是救赎的施与者谁又是被救赎的对象?

而要解答上述问题,我们完全可以从电影的男主安迪入手。

一方面,他是需要被救赎的人——实际上安迪并没有杀人,也就是说从法律层面上讲他是无罪的;

但他的性格是让老婆离她而去的原因之一,案发当晚他也确实动了杀心,所以从精神层面讲,安迪认为自己“有罪”;

所以他刚到监狱时并不像其他犯人一样大吵大闹,反而是以一种非常淡然的态度接受囚禁,为的就是“赎罪”。

从这个角度看,全片可以被看作安迪的自我救赎之旅。

而另一方面,安迪也是救赎的施与者,他救赎的便是以瑞德为代表的狱友们。

看过电影的观众肯定知道,男主从头到尾并没有经历什么巨大的心理变化。

他认为自己有罪,便决定赎罪;他始终是坚定的,对未来满怀希望的,对自由充满渴望的。

从他偶然敲落墙上的一块土起就做好了离开的准备,并在接下来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为之努力。

而安迪身旁狱友们的状态则与之相反,瑞德的话代表了很多长期被囚禁的人的想法——在监狱里,希望是一件危险的东西。

这句话很好理解:

你在监狱里有希望,就必然要日复一日承担希望破灭的痛苦;你的憧憬越具体,现实看起来越残酷;随之而来的便是让人更加难以忍受的心理折磨。

所以很多人为了让自己少受伤害选择了丢掉希望,丢掉明天。

也就是说,其实肖申克监狱禁锢的不只是人的肉体,还有灵魂。而灵魂被禁锢的人,即使肉体最终得到了自由,也永远无法逃离“监狱”。

就像片中的老布,在监狱里待了几十年后得到了假释的机会,却在重返社会不久之后选择了自杀。

而安迪所做的,便是通过让狱友们品尝到自由的滋味帮助他们保持对世界的渴望,通过唤起他们对未来的期待来实现灵魂的救赎。

他为朋友们争取到了在天台上喝啤酒的机会,

他不顾危险为囚犯们播放音乐,

他扩充图书馆,引进留声机,甚至亲自开班授课帮助不少人拿到了中学文凭;

这么说吧,安迪几乎凭一己之力为肖申克监狱,这个原本充斥着丑恶与黑暗的地方,带来了文明、光亮与希望。

电影甚至还通过很多隐喻赋予救赎者男主宗教式的神圣感——

比如他的爱好是雕刻石头,很容易让人想到上帝用尘土造人;

比如上面提到的播放音乐段落,就很像另一种形态的“传播福音”;

比如在电影中,安迪绝对是罪孽最轻的一个,但同时也是受到苦难与折磨最多的一个——被鸡奸、被痛打、被三番五次关进小黑屋;

与之相类似的,是原本无罪但为世人承担罪责与折磨的耶稣。

再比如典狱长在打开安迪装有石锤的《圣经》时,页面刚好停留在《出埃及记》一章。

这章讲的正是摩西在上帝的指引下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奴役之地的故事,换句话说,讲的是上帝对其子民的救赎。

而如果你把《肖申克的救赎》与《出埃及记》相对照,会发现其实它们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安迪就像是《圣经》中含冤入狱的犹太族长约瑟与摩西的结合。

电影中出现的《出埃及记》一章

安迪最后虽然没有帮助狱友们摆脱身体上的奴役,却帮助很多人完成了精神上的蜕变。

其中前后改变最明显的,当属瑞德这个角色。影片在呈现这种改变时,使用了对比的方式。

片中瑞德曾有过三次假释机会,分别是在他入狱20、30、40年的时候,前两次他一直和面试官强调自己已经“洗心革面”;

到了第三次瑞德的状态完全不同,他不再在乎自己能否获得假释,不再诚惶诚恐。

因为他明白了人内心的“赎罪”与外界的“惩罚”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他的心中有了希望,那么已经得到救赎的灵魂在哪里都一样。

是的,《肖申克的救赎》不止是在引用经典,同时也对经典做出了延伸与新的阐释。

它藉由监狱这个情景,对身体与灵魂的救赎、内心的“罪”与法律上的“罪”做出了颇具深度的挖掘与辨析,而电影文本的厚度也正源于此。

不过救赎的主题虽然厚重,但毕竟存在文化差异,对宗教不了解的观众很多隐喻可能也get不到,所以在我看来影片能够在全世界大受欢迎更多的依靠的是另一个主题——自由。

片中第一个获得身体自由的老布

其实我们很难对自由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反倒是描述不自由更容易一点。

什么是不自由?

我觉得其中一种状态就是一成不变:

每个今天都是昨天的复刻,每个明天都与今天重叠;于是时间的概念变得模糊起来,过去与未来连成一片,记忆变得狭窄,憧憬逐渐消失。

以上,就是肖申克监狱中犯人们的状态,但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对号入座?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丹麦就是一座监狱。

而《肖申克的救赎》说的则是,监狱或许就是你我的人生。

电影中的瑞德说过这样一段话——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这就叫体制化。

那个自杀的老布,就是体制化的牺牲品。

监狱里的其他囚犯,也大都正经历并麻木地顺从着体制化,但安迪不同,他选择了和体制化斗争,和命运斗争。

那么主角冲出监狱获得自由的过程,完全可以看做一个人打破既有的生活状态,与僵化的人生抗争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能我们中的很多人都经历过,有的人胜出了,有的人失败了妥协了;还有的人正在或者期待与一潭死水的生活抗争。

于是主角一个人的故事变成了所有人的故事。

安迪为囚犯放音乐

可以说本片远超出了“监狱片”的范畴,就像电影《飞越疯人院》讲的也不只是精神病院一样。

它们都是通过非常态来抵达常态,利用特别接近普遍,监狱与疯人院最终指向的还是现有的社会形态和生活在社会中的大多数“正常人”的困境与挣扎。

所以这两部围绕非日常生活场景展开的电影反而引发了观众的共鸣,成为高分经典。

《飞越疯人院》

巧合的是,这两部电影都带着一些反体制色彩,主题表达上也都和“禁锢与自由”有关。

当然,《肖申克的救赎》要更温暖一些,因为除了上述主题,它还是一部有关希望的电影。

电影中的主角为瑞德带来了希望,为肖申克监狱来了希望;而电影之外,它也成了观众心中希望与理想的化身——

我们都希望自己可以和他一样聪明,一样坚定,一样顽强,可以通过努力跳出生活的禁锢,逃脱世俗的“监狱”,抵达自由的彼岸。

只不过现实经常事与愿违。

我们不太可能像安迪那样顺利实现从被压迫到自由的转变,也不太可能轻易地远离体制,更不必说在这个过程中还救赎了自己和身边的人。

而在我看来,这种现实与电影情节的差距也正是让它大受欢迎的另一重要原因。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除了还原真实之外,最大的功能就是通过造梦补偿观众现实人生的缺憾。

那些没有的,我们才更想要;

那些逝去的,我们才更向往。

最后安迪如愿在海边过上了幸福生活

所以人们热爱这部电影——

或许并不是因为被片中宗教色彩浓厚的救赎情节打动,而是希望通过它救赎自己的人生;

或许并不是因为电影对自由与体制的探讨十分深刻,而是因为它为每个身处不自由的你我带来了力量;

或许并不是因为影片不遗余力地讴歌希望,而是因为我们的生活需要希望。

有部电影除了会为大家及时推送近期院线上映的热门电影,新出资源的海外影视剧,还经常为大家挖掘一些冷门佳片。

如果看完刚才的文章还没有过瘾,那么就赶快一起来看看下面推荐的电影里面有没有你的“菜”吧~

0

1

男人要自爱

因为一次意外晕倒,醒来后整个社会变成了女性主导。酒吧里的大多数是女客人,脱衣女郎变成了男人;厕所里站着小便的是女人,男人才是抱怨马桶盖一直没有放下来的那一方;这巨大的反差看起来神奇吗?

0

2

厉鬼将映

该片被列为“泰国十大鬼片”之首,也是至今大多数人不敢看第二遍的电影,甚至有人直言被吓“尿”了。而爱看恐怖片的,喜欢刺激的,快大胆地跟我上车吧。

0

3

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

说到地铁里的咸猪手,每个人都一定都恨得牙痒痒,估计不少人还有点血泪史。按理这种事对于女孩比较吃亏,但凡事都有特例。影片讲述了一个被指控性骚扰的青年通过五年努力最终还自己清白的故事。这个青年到底有多惨?

0

4

文明

纪录片播出没多久,豆瓣评分就飚到9.4。评论区里满眼都是网友们的花式打call。行至31个国家,带来超过500件传世珍宝。在9集的容量中,请到三位艺术历史领域的顶尖学者,从不同角度共同阐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嗯,必看。

0

5

黄铜茶壶

一对相爱的夫妻捡到了一个茶壶,这个茶壶是个敛财神器,只要它感受到人们的痛苦,就会呼呼地往外冒钱,于是两人就开始主动求虐,疯狂让自己和对方痛苦。钱虽然赚来了,但是还快乐吗?

0

6

狩猎

一个4岁的女孩儿,控告幼儿园老师对其性骚扰(谎言)。一个小孩和一个成年人,大家应该相信谁?

关注【有部电影】

回复上面的片名,就可以查看全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手机没有实名认证停机了怎么办
巴西vs瑞典经典对决:历史交锋数据全解析与战术亮点回顾
新版厘米秀刷金币教程【厘米秀无限刷金币教程】
GRAFOLIO:韩国插画交流分享平台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