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为何衰败?

敦煌为何衰败?

据史料记载,敦煌石窟开凿始于公元366年的前秦时期。而现存的石窟艺术保留最早的是开凿于公元400多年的北凉时期,以后经历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直到元代,延续了一千年。

明代时,自宋元以来日渐发达的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经由河西的陆路通道地位下降。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逐渐萧条,丝路重镇敦煌也逐渐落寞。再加上明代的边防重点在北方,其都城先在南京,后迁至北京,敦煌的战略地位下降,明军并未在沙州(敦煌)设防,而在肃州(酒泉)西筑嘉峪关为国门。以后,嘉峪关通哈密之路成为中原与西域往来的干线,敦煌失去了屏蔽河西和中西陆路交通中转站的地位。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在敦煌重设沙州卫,但正统十一年(1446年),甘肃镇将便将沙州卫属下民众全部强行迁入关内,沙州卫遂废。成化十五年(1497年),朝廷又在沙州故城置罕东左卫,由蒙古人任指挥使,但自嘉靖之后,敦煌便被吐鲁番占领。在沙州卫和罕东左卫管辖敦煌时期,敦煌成为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的活动区域,而且在这段时间里,敦煌忙于抵御各方而的侵扰,又地处交通不便的边荒,因此在文化上没有任何建树。但因蒙古族是信奉佛教的民族,他们虽未整修洞窟,但也未对洞窟进行人为的破坏。而信奉伊斯兰教的吐鲁番占领敦煌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敦煌流行了一千多年的佛教,终归绝迹。被佛教徒视为圣地的莫高窟呈现出“佛像屡遭毁坏,龛亦为沙所埋”的凄凉景象。

莫高窟远景

清朝定都北京,敦煌仍和明代一样,既非边防要塞,又在甘肃通新疆通道之南,不过是一边远小城。所以在清初很长时间未将★宁玛派喇嘛居住,曾经盛极一时的莫高窟满目疮痍。

清末莫高窟 清末莫高窟是人畜栖居之地,人们常在窟内居住,生活煮饭,一派荒凉景象。莫高窟中的许多壁画皆因烟熏火燎而被破坏。

1–1–3 清末莫高窟96窟 清末莫高窟96窟只有五层楼,崖面塌毁,窟前杂草丛生。修缮一新后的莫高窟96窟有九层楼,雄伟壮观。

知识库

★藏传佛教

中国佛教三大系统之一。亦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公元7世纪中叶,佛教传入西藏地区,经过与当地原有的苯教不断斗争发展,形成独具藏族特色的佛教系统,并在王室的支持和推动下迅速发展,向外传播。藏传佛教的教义特征是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并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点。主要传播于中国的藏、蒙古、土、裕固、纳西等族地区,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布里亚特等地。

本平台旨在传播佛的正能量,从佛教的事物、僧人传记、佛经等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中国千年佛教文化。此文出自《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夜叉”究竟是什么鬼? 解读夜叉一词的由来
努比亚 Z17 手机使用体验(正面|系统|配置)
【图文详解】路由器设置关闭DHCP后电脑手机无法上网
冻得造句

冻得造句

08-09 💫 2369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