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小伙伴们,学字时间又到了。
本篇笔记,写的是“刖”字,跟着笔记一起来学它。
温馨提醒:小编每天都会来分享汉字学习笔记,跟你一起琢磨每个汉字的前世今生,如你也对汉字感兴趣的话,请点点上方的蓝字关注我,学习汉字不迷路!
读音刖字的读音为yuè,与常见字“月”字同音,《正韵》里对刖字的注音为“魚厥切,音月”。
造字本义“刖”字甲骨文字形由“夕”(即“肉”)和“刀”构成。“夕”字甲骨文形象一块肉,本义为身体组织。“刀”字甲骨文形象一把刀,本义为刑具。“刖”字的造字本义是动词,表示古代的一种剔肉酷刑,用刀子剔割受刑者的皮肉,摧残折磨受刑者的身心,但不致死。
篆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肉)写成“月”,因此,篆文的“刖”字由“月”和“刀”构成。隶书和楷书进一步规范和简化了篆文字形,楷书中的“刖”字将篆文字形中的“月”简化为“月”,将“刀”简化为“立刀旁”。
这个字的本义是古代剔肉酷刑,后来,这个本义逐渐消失,转而用来指代断足酷刑,切除脚趾或砍断脚板。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中对“刖”字的解释如下:
“絕也。从刀月聲。魚厥切”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当中指出“刖”字的本义是“绝”,即断绝,这与“刖”字作为刑罚的含义——砍断犯人的脚——是一致的。他提到,古代的刑罚中,“刖”指的是砍去犯人的双足,使其无法行走,从而作为一种惩罚。
段玉裁还提到,“刖”字的构成是从“刀”部首,表示与刀有关的动作,而“月”则是它的声旁,表示这个字的发音。
他进一步阐释说,虽然“刖”字在某些文献中被写作“跀”,但本质上两者是同一个字,只是随着时间的演变,写法上有所简化。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里对说“刖”其实就是古代的一种残酷刑罚,具体就是砍掉人的双脚。这个字从“刀”部,以“月”为声旁,原本写作“跀”,意思都是断足。在《说文解字》里也有提到,“刖”就是断绝、砍断的意思,特指砍断脚这种刑罚。周朝时期,这种刑罚被用来惩罚犯人,并让他们去守园林。“